Skip to content
  • 最新
  • 版块
  • 东岳流体
  • 随机看[请狂点我]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CFD中文网

CFD中文网

  1. CFD中文网
  2. CFD彩虹条
  3. [分享] 一个 LaTeX 论文模板

[分享] 一个 LaTeX 论文模板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CFD彩虹条
14 帖子 3 发布者 12.6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R 离线
    R 离线
    random_ran 大神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

    Hi 大家好, 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发现原来的 template 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做了许多调整。

    经过一些小修小改,这是最终的论文样式。

    毕业之后,好像就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写 LaTeX, 如果你也在用 LaTeX 写毕业论文,这个模板或许能帮助到你。

    我个人觉得 LaTeX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交叉引用,写到最后的时候, 根据答辩委员会的修改意见,如果不是 LaTeX,可能我会疯掉。

    对了,对于中文,我会继续测试的,然后不断更新这个模板。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提 Issue 或者 Pull request, 我会尽力答复。

    Yours in CFD,

    Ran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

    挺好。目前我也是网上找的最简单的模板写的。不过需要很多改进,我也不是很懂。有空用你的试试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

    给力呀 最后学校不要提交word文档的学校都是好学校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

    我对你的文章很感兴趣 研究工作做得很细致
    大多数时候还是与圆管轴同向的涡流
    一个设备中 当两股流体相碰的时候 比如 一股上升流和一个反弹回来的反弹流 能够在近壁面处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垂直向的涡流
    不知道对这种垂直向的涡流有没有研究?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R 离线
    R 离线
    random_ran 大神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

    @东岳 哈哈,有问题我尽力解决。希望能 work ™

    @l.j刘侃 哇塞。 原以为写完论文就没人看了,太激动了。

    一个设备中 当两股流体相碰的时候 比如 一股上升流和一个反弹回来的反弹流 能够在近壁面处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垂直向的涡流

    我没有做过两相流的问题,不过从你描述的问题来看,蛮有意思的。两个漩涡碰撞之后生成一个新垂直的漩涡?

    我主要是做斜圆柱绕流的,这个设置本身蛮简单的,但是其尾流场还是蛮复杂的。除了正常的卡门漩涡,还在轴向上,也就是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新的二次漩涡。有一些日本学者 (Matsumoto et al. 2010) 对这个问题做了很细致的研究,或许能对你有启发。

    漩涡动力学超难的,不过也超级有意思。希望有了解的朋友分享一下经验。

    Matsumoto, Masaru, Dry gallo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echanism of inclined/yawed cabl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Yours in CFD,

    Ran

    L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在 中回复了 random_ran 最后由 编辑
    #6

    @random_ran 我的邮箱liukan-12@163.com QQ:18743641 请务必联系我 感谢
    我主要是搞工程流体的 所以对这些方面只能请教研究流体细节的专家 我现在的问题还是找到成因 最后的目的 是通过一个可行的设计 尽量降低产生这种涡流的成因 或者是降低涡流的强度和范围 涡流的产生对于周围颗粒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可能增加颗粒与避免的碰撞几率 同时也有可能降低颗粒沉降的几率 同时涡流的形成地点和范围的确都是非常难的问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在 中回复了 random_ran 最后由 编辑
    #7

    @random_ran 我看过一些论文 关于研究不同形状表面对于圆柱后的涡流区的影响 好像结果是有些表面呈锯齿状的圆柱对之后的涡流场有比较好的控制作用 就好比高尔夫球的那种设计类似 不知道您对这块有没有一些涉及 感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R 离线
    R 离线
    random_ran 大神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8

    @l-j刘侃

    如果必须要用邮箱联系的时候,我会电邮你的。QQ已经3年没用过了。有问题讨论的话,我会在论坛看到的。有时候没有及时回复,我也会收藏起来,等稍微有空的时候回复的。

    尽量降低产生这种涡流的成因 或者是降低涡流的强度和范围

    一个设备中 当两股流体相碰的时候 比如 一股上升流和一个反弹回来的反弹流 能够在近壁面处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垂直向的涡流

    我还是不太清楚这个涡流的形态,有没有什么关键词?或者一些重要文献?或者视频演示?

    如果没有搞清问题是什么的前提下,很难给你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

    于研究不同形状表面对于圆柱后的涡流区的影响

    Zhang Kai 一个曾在日本的博士生,他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探讨 在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也发过文章。他的博士值得看看。

    表面呈锯齿状 就好比高尔夫球

    我觉得,你指得是 drag crisis, 对于这种分离点很敏感的几何体, 层流边界层还是湍流边界层,对拽力升力有巨大的影响。

    改变几何体,很多情况下是把分离点固定,从而达到稳定流体的目的。

    要实现这个目的还有很多方式...

    我自己的论文中也对这个问题稍有涉足:

    Chapter 6 中,通过添加一个 分割板
    在 FIGURE 6.6 and 6.7 可以看到 升力和阻力随着板的特征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Yours in CFD,

    Ran

    L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在 中回复了 random_ran 最后由 编辑
    #9

    @random_ran 十分感谢你的回答,按照你的思路我去搜索下相关资料。再次感谢,祝好!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写于 最后由 李东岳 编辑
    #10

    这是我们在中试试验台上对滤管外壁的试验截图,可以明显看出中部有一块少沉降区域。(管件由中科院过程所刘开琪研究员提供)
    0_1545011229415_管壁.png

    这是我在对这个工况进行模拟的结果,因为这里文件传输限制,无法动图表示。总颗粒轨迹文件有200G,这是截取的5秒还有skip 6000倍之后的截图。可以看到圆框处的粉尘沉积量降低明显。

    0_1545011535471_tu2.png

    这是我们的示范工程的管件图,可以看出有明显的粉尘沉积不均的现象。

    0_1545011639721_jieguan1.png

    这种分布不均将有可能在连续高压反吹和热应力交错作用下,发生管件破裂,造成整体设备停机。一次停机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如果能够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让粉尘沉降更加均匀,一年可以节省运行费用600余万元/每台。
    下图是管附近的涡量(vorticity)和外壁面沉积的对比。左边为涡量图,右边为沉积质量。可以看出涡量和沉积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我们认为涡流的存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壁面沉积量,从而显著的提高整机稳定运行的时间。因而,对气流经过圆柱之后的流动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0_1545012771036_duibi.png
    祝好!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1

    之前刘老师写了个帖子我没太看懂。从这个帖子来看,很有意思。 @l-j刘侃 滤管是多孔介质填充材料?你的图中是欧拉拉格朗日模拟的?

    最后一个图的结论,让我想到了2箱车和3箱车后雨刷的解释 :mihu:

    替代文字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L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12

    @东岳 从李老师的图片来看,好像是上图的后面的灰尘会比较少,但是下图的车子后面的灰尘会比较多,不知道我预测的对不对。颗粒在运输途中是采用的PIC+拉格朗日, 一个super particle包含的真实颗粒是10^6级别,沉积过程和沉积后的压降随沉积厚度的变化是自己开发的模型做的。
    不知道李老师对后雨刷的研究结果是怎么样的,愿闻其详,感谢!

    L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L 离线
    L 离线
    l.j刘侃
    在 中回复了 l.j刘侃 最后由 编辑
    #13

    @l-j刘侃 我觉得现在还有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就是粉尘沉降方向和vorticity方向的夹角对于最后的粉尘沉降结果的研究
    图上这个是二维的流场 所以总是垂直的 这种基本上都是易于负载的 但是三维的场会有非常多的价值 比如我的最后图 你可以发现只有管3的下部是这种垂直场 其他的是平行的 而这种就造成了负载空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4

    看起来刘老师这个用现存的欧拉拉格朗日模拟就可以了?

    汽车那个上图没有灰尘,下面有灰尘。不是什么研究成果,是被爱车网爆出来的为什么三厢车没有后雨刷有个大神画的图。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登录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最新
  • 版块
  • 东岳流体
  • 随机看[请狂点我]